Thursday, August 14, 2008
奥运感想
--------------------
本邮件发自UCWEB6
--------------------
Tuesday, August 12, 2008
第4章:局域网习题讲解
设有某一个令牌环网长度为400m,环上有28个站点,其数据传输速率为4Mb/s,环上信号的传播速率为200m/μs,每个站点具有1bit时延,则环上可能存在的最小和最大时延分别是_____bit和_____bit。当始终有一半站点打开工作时,要保证环网的正常运行,至少还要将电缆的长度增加_____m。
A.站点时延和信号传话时延 B.令牌帧长短和数据帧长短
C.电缆长度和站点个数 D.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传播速率
A.数据帧长 B.令牌帧长 C.信号传播时延 D.站点个数
A.1 B.8 C.20 D.24
A.9 B.28 C.36 D.48
A.50 B.100 C.200 D.400
分析:此题考查令牌环网基础知识。##CONTINUE##
令牌环在物理上是一个由一系列环接口和这些接口间的点到点链路构成的闭合环路,各站点通过环接口链接到网上。对媒体具有访问权的某个发送站点,通过环接口链路将数据帧串行发送到环上;其余各个站点从各自的环接口链路逐位接受数据帧,同时通过环接口链路再生、转发出去,使数据帧在环上从一个站点至下一个站点环行,所寻址的目的站点在数据帧巾帼时读取信息;最后数据帧环绕一周返回发送站点,并由其撤除所发送的数据帧。
令牌环网中,发送的帧在环上循环一周再回到发送站,将该帧从环上移去。环的时延是指信号绕环一周所需的传播时间,包括经过每一站点的传播时间。因此,时延是由站点时延和信号传播时延决定。时延估算一般采用:传播延时(5μs/km)*发送介质长度(km)*传输速率(Mb/s)+中继器延时,当环上所有站点都不使用环时,要保证环网的正常运行,令牌绕环连续传输最小时延至少是令牌序列的比特数时间,以确保令牌不受损坏。
根据时延估算公式:传播延时*发送介质长度*传输速率+中继器延时,介质长度为400m,28个站点,4Mb/s的传输速率,其环上可能存在的最大时延是5*0.4*4+28=36位。当环上站点都没有帧发送时,环上可能存在的最小时延是5*0.4*4=8位。
令牌环网令牌帧长3字节,共24个bit。当始终有一半站点打开工作时,要保证环网的正常运行,根据时延估算公式计算需要增加电缆的长度,设需延长的线为x,5*x*4+28/2-8=8,即x=100m。
答案:A B B C B
2.局域网中使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10Base-T采用3类UTP,规定从收发器到有源集线器的距离不超过_____m。100Base-T把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10倍,同时网络的覆盖范围_____。假设tphy表示工作站的物理层时延,c表示光速,s表示网段长度,t表示中断器的时延,在10Base-5最大配置的情况下,冲突时槽约等于_____。光纤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与多模光纤相比,单模光纤的主要特点是_____,为了充分利用其容量,可使用_____技术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A.100 B.185 C.300 D.1000
A.保持不变 B.缩小了 C.扩大了 D.没有限制
A. S/0.7C+2tphy+8tR B. 2S/0.7C+2tphy+8tR C. 2S/0.7C+tphy+8tR D. 2S/0.7C+2tphy+4tR
A.高速率、短距离、高成本、粗芯线 B.高速率、长距离、低成本、粗芯线
C.高速率、短距离、低成本、细芯线 D.高速率、长距离、高成本、细芯线
A.TDM B.FDM C.WDM D.ATDM
分析:与其它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目前,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和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虽然双绞线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声音信息的,但同样使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特别适用于较短距离的信息传输,在传输期间,信号的衰减比较大,并且会产生波形畸变。采用双绞线的局域网的带宽取决于所用导线的质量、长度及传输技术。只要精心选择和安装双绞线,就可以在有限距离内达到每秒几百万位的可靠传输率。当距离很短,并且采用特殊的电子传输技术时,传输率可达100~155Mb/s。尽管定义现在的10Base-T和100Base-T这两种技术的传输距离都是为100m。但是因为100Base-T和10Base-T采用的是相同的IEEE 802.3逻辑链路控制协议LL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采用相同的访问和碰撞检测机制CSMA/CD,帧的结构一样,最小帧长64个字节、最大帧长1518字节、帧间最小间距12字节的长度要求也一样。
除了在传输速率方面的不同之外,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网路直径不同。100Base-T最大网络直径只有205m,大约相当于10Mb/s以太网的十分之一。这时因为网络介质本身仍然能够检测到与位于网络最远距离处的其他工作站之间可能发生的信号碰撞,当一台工作站的传送速率加快10倍的时候,必须要求网络的最大距离缩小10倍。所以100Base-T把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10倍,同时网络的覆盖范围缩小了10倍。
在10Base-5的全配置的情况下是可以允许通过4个中继器,哪么冲突的时间槽就相当于一个数据包在网络中来回传播一次的时间加上各种延时。注意到电波在铜缆中的传播速率是光波在真空速率的0.7倍左右,所以计算如下:
T=2(传播时间+4个中继器的延时)+发送端的工作站延时+接受站延时
即T=2*(S/0.7C)+2*4tR+2tphy
T=2S/0.7C+2tphy+8tR
光纤的分类是按照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方式划分,光纤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多模光纤比多模光纤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长的传输距离。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为8~10μm,包层直径为125μm;多模光纤纤芯直径为62.5μm,包层直径为125μm,并通常写为62.5/125μm。
为了提高单根光纤的通信容量,现在广为流行的使用波分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在发送端采用光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格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播。在接受端,再由一个光解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以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实现大容量的光纤通信。
答案:A B B D C
3.IEEE 802.11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两种工作模式,其中的_____模式是一种点对点连接的网络,不需要无线接入点和有线网络的支持,用无线网卡连接的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IEEE 802.11的物理层定义了三种传输技术,即红外技术、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技术,后两种扩频技术都工作在_____的ISM频段。IEEE 802.11 MAC层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分布协调功能采用的是_____协议,用于支持突发式通信,而用于支持多媒体应用的是_____功能,在这种工作方式下,接入点逐个询问客户端,被查询到的客户端通过接入点收发数据。最新提出的IEEE 802.11a标准可提供的最高数据速率为_____。
A.Roaming B.Ad Hoc C.Infrastructure D.DiffuselR
A.600MHz B.800MHz C.2.4GHz D.19.2GHz
A.CSMA/CA B.CSMA/CB C.CSMA/CD D.CSMA/CF
A.BCF B.DCF C.PCF D.QCF
A.1Mb/s B.2Mb/s C.5.5Mb/s D.54Mb/s
分析:此题考查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以及IEEE 802.11的相关知识。
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模式一般分为两种,Infrastructure和Ad Hoc。Infrastructure是指通过AP(Access Point接入点)互联的工作模式,也就是可以把AP看做是传统局域网中的Hub(集线器)。Ad Hoc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模式,它通过把一组需要互相通信的无线网卡的ESSID设为同值来组网,这样就可以不必使用AP,构成一种特殊的无线网络应用模式。几台计算机装上无线网卡,即可达到相互连接,资源共享的目的。所以Ad Hoc模式是一种点对点连接的网络,不需要无线接入点和有线网络的支持,用无线网卡连接的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IEEE 802.11工作组颁布的IEEE 802.1标准规定了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允许各厂商的产品在同种物理层上建立互操作。鉴于IEEE 802.1在传输速率等方面的不足,两年后,他们有相继推出了IEEE 802.11a和IEEE 802.11b标准用来对IEEE 802.11标准进行补充。最初的IEEE 802.11物理层定义了DSSS和FHSS两种扩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方式。射频方式工作在无须注册的ISM 2.4GHz频段,传输速率是1Mb/s和2Mb/s。
普通的802.11无线局域网MAC层有两种通信方式,一种叫分布式协同式(DCF),另一种叫点协同式(PCF)。
1. 分布式协同式(DCF)基于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方法,无线设备发送数据前,先探测一下线路的忙闲状态,如果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并同时检测有无数据碰撞发生。这一方法能协调多个用户对共享链路的访问,避免出现因争抢线路而谁也无法通信的情况。它对所有用户都一视同仁,在共享通信介质时没有任何优先级的规定。
2.点协同方式(PCF)是指无线接入点设备周期性地发出信号测试帧,通过该测试帧与各无线设备就网络识别、网络管理参数等进行交互。测试帧之间的时间段被分成竞争时间段和无竞争时间段,无线设备可以在无竞争时间段发送数据。由于这种通信方式无法预先估计传输时间,因此,与分布式协同相比,目前用的还比较少。
答案:B C A C D
4.FDDI的基本编码方法是_____,在此基础上采用_____编码以获得足够多的同步信息,这样使编码效率提高到_____。为了消除环网中的始终偏移,FDDI使用了_____方案并规定进入站点缓冲器的数据时钟由输入信号的时钟确定,缓冲器的输入时钟信号由_____确定。
A.Manchester B.差分Manchester C.NRZ D.NRZI
A.4B/5B B.5B/6B C.8B/6T D.MLT-3
A.25% B.50% C.80% D.100%
A.带锁相环电路的分布式时钟 B. 带锁相环电路的集中式时钟
C.带弹性缓冲器的分布式时钟 D. 带弹性缓冲器的集中式时钟
A.本站的时钟 B.输入信号的时钟 C.信号固有的时钟 D.环上固有的时钟
分析:ANSI设计了一种称为4B/5B的代码。在这种编码技术中,每次对4位数据进行编码,每4位数据编码成5位符号,用光的存在和不存在表示5位符号中每一位是1还是0。这样,对于100Mb/s的光纤网只需125MHz的元件就可实现,使效率提高到80%。
为了得到信号同步,可以采用二级编码的方法。即先按4B/5B编码,然后再利用一种称为倒相的不归零制NRZI编码。该编码确保无论4比特符号为何种组合(包括全“0”),其对应的5比特编码中至少有2位“1”,从而保证在光纤中传输的信号至少发生两次跳变,以利于接收端的时钟提取。
在一般的环形网中,采用只有一个主时钟的集中式时钟方案,在绕环运行时,时钟信号会偏移。每个站点产生的偏移,积累起来还是很可观的。为了消除这种时钟偏移现象,采用一种弹性缓冲器来消除这种偏移。但即使采用了这种措施,由于偏移积累的缘故,也限制了环网的规模。
这种集中式时钟方案,对100Mb/s高速率的光纤网来说是不适用的。100Mb/s光纤网中每一位的时间为10ns(而在4Mb/s环网中,1位的时间为250ns)。因此,时钟偏移的影响更严重,成本会很高。因此FDDI标准规定使用分布式时钟方案,即在每个站点都配有独立的时钟和弹性缓冲器。进入站点缓冲器数据时钟是按照输入信号的时钟确定的,而重缓冲器输出的信号时钟则根据站点的本地时钟确定,这种方案使环路中中继器的数目不受时钟偏移因素的限制。FDDI使用了带弹性缓冲器的分布式时钟消除环网中的时钟偏移,并规定进入站点缓冲器的数据时钟由输入信号的时钟确定,缓冲器的输出时钟信号又本站的时钟确定。
答案:D A C C A
Thursday, August 7, 2008
第3章: 数据链路层习题讲解
停止等待ARQ
例:信道速率为4Kb/s,采用停止等待协议。传播时延Tp=20ms。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可忽略。问帧长为多少才能使信道利用率达到至少50%?
解:信道利用率1/2=Tf/TT=Tf/(Tf+2Tp)
则Tf=2Tp=2*20ms=40ms
则帧长Lf=Tf*C=40ms*4Kb/s=160b
选择重传ARQ
例:使用一个64Kb/s的无错卫星通道发送512字节的数据帧(在一个方向上),而在另一个方向上返回很短的确认帧。对于窗口大小为1、7、15和127的最大速率是多少?
解:发送时延Tf:512*8b/64000b/s=64ms ##CONTINUE##
传播时延Tp:270ms 卫星的传播时延
周期TT= Tf+2Tp=64+2*270=604ms
窗口大小(604ms*64Kb/s)/(8b*512)≈9帧才能保持通道不空。
对于窗口值1:512*8b/0.604s=6781b/s=6.8Kb/s
对于窗口值7:6781*7=47467b/s=47.5Kb/s
对于窗口值超过9帧,速率到达完全速率64Kb/s
1.为了进行差错控制,必须对传送的数据帧进行校验。在局域网中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是 _____校验。CRC-16标准规定的生成多项式为g(x)=x16+x15+x2+1,它产生的校验码是_____位,接收端发现错误后采取的措施是_____。如果CRC的生成多项式为g(x)=x4+x+1,信息码字为10110,则计算出的CRC校验码是_____。要检查出d位错,码字之间的海明距离最小值应为_____。
A.奇偶(Parity) B.海明(Hamming) C.格雷(Gray) D.循环冗余(Cyclic Redundancy)
A.2 B.4 C. 16 D.32
A.自动纠错 B.报告上层协议 C.自动请求重发 D.重新生成原始数据
A.0100 B.1010 C.0111 D.1111
A.d B.d+1 C.d-1 D.2d+1
分析:奇偶检验是串口通信中最常使用的是数据校验的方法。一个码距为1的编码系统加上一位就校验码后,码距就成为2。产生奇偶校验时将信息数据的各位进行模二加法,直接使用这个加法的结果作为校验码的称为奇校验。把这个加法值取反后作为校验码的称为偶校验。简单来说,奇校验的规则是:信息数据中各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校验码为1,否则校验码为0。偶校验则相反。
格雷码(又称循环码或反射码),为解决采用脉码调制方式PCM的 无线电通信中,由于线路中的脉冲干扰严重而造成误码率太多这一严重问题而提出的,格雷码的编码规则是使任何两个相邻代码只有一个二进制位的状态不同,其余 三个二进制位必须有相同状态。它的好处在于从某一编码变到下一个编码时只有一位状态发生变化,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译码波形,或者在从模拟到数字、从数字到模 拟的转换电路中得到更好的运行结果。
CRC校验码的编码过程。由于CRC-32、CRC-16、CCITT和CRC-4的编码过程基本一致,只有位数和生成多项式不一样。为了叙述简单,下面用一个CRC-4编码的例子来说明CRC的编码过程。设待发送的数据t(x)为12位的二进制数据100100011100;CRC-4的生成多项式为g(x)= x4+x+1,阶数r为4,即10011。首先在t(x)的末尾添加4个0构成,数据块就成了1001000111000000。然后用g(x)去除,不用管商是多少,只需要求得余数y(x)。
目前常用的差错控制技术有一下3种。
1.ARQ: 反馈纠错,是在发送端采用某种能发现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方法对所传信息进行编码,加入少量监督码元,在接受端则根据编码规则对收到的编码信号进行 检查,一旦检测出有错码时,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发。发信端收到询问信号时,立即重发已发生传输差错的那部分发信息,直到正确收到为止。
2.FEC:前向纠错,发送端采用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方法,使接受端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设备比较复杂。
3.ARQ/FEC:混合纠错,少量纠错在接受端自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自行纠正能力时,就向发送端发出询问信号,要求重发。
在分组编码中两个码组对应位置上取值不同(1或0)的位数,称为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又称海明距离,通常用d表示。例如:000与101之间码距d=2;000与111之间码距d=3。对于(n、k)码,允许使用码组为2k个,各码组之间距离最小值称为最小码距,通常用d0表示。
最小码距d0的大小与信道编码的检纠错能力密切相关。分组编码最小码距与检纠错能力的关系有以下三条结论。
1.在一个码组内为了检测e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满足:d0≥e+1。
2.在一个码组内为了纠正t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满足:d0≥2t+1。
3.在一个码组内为了纠正t个误码,同时能检测e个误码(e>t),要求最小码距应满足:d0≥e+t+1。
题中两个码字的海明距离为d,则需要d个单比特就可以把一个码字转换成另一个码字;为了检查出d个错(单比特错),需要使用海明距离为d+1的编码;为了纠正d个错,需要使用海明距离为2d+1的编码。
答案:D C C D B
2.使用海明码进行前向纠错,如果冗余为4位,哪么信息位最多可以用到_____位,假定码字位a6 a5 a4 a3 a2 a1 a0 ,并且有下面的监督关系式:
S2= a2 +a4 +a5 +a6
S1= a1 +a3 +a5 +a6
S0= a0 +a3 +a4 +a6
若S2 S1 S0=110,则表示出错位是_____。
A.6 B.8 C.11 D.16
A. a3 B. a4 C. a5 D. a6
分析:本题考查海明编码知识。
海明码属于线性分组编码方式,大多数分组码属于线性编码,其基本原理是,是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通过线性方程式联系起来。线性码建立在代数学群论的基础上,各许用码组的集合构成代数学中的群,故又称为群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校验和监督关系式:r各监督关系式能只是一个错码的2r-1个可能位置。一般情况下,若码长为n,信息码为k,则监督码数r=r-k。若希望用r个监督码构造出r个监督关系式来指示一位错码的n种可能位置,则要求:
2r-1≥n或2r-1≥k+r+1
2.海明码的编码效率:m=1-r/n,当n很大时,效率是很高的。
题中当r=4,则k最大为11。
在海明码这些多个校验位中的每一位都对不同的信息数据位进行奇偶校验,通过合理的安排每个校验位对原始数据进行的校验的位组合,可以达到发现错误,校正错误的目的。
S2 S1 S0=110,得k=3。码字位a6 a5 a4 a3 a2 a1 a0,所以m=4。
校验方程是指示每个校验位对相应的信息位进行校验的等式。一般情况下,校验码会被插入到数据的1,2,4,8,…,2n位置,那么,在数据生成时,按照提供的海明码校验方程计算出b1,b2,b4,…,bn,可知S0= a0,S1= a1,S2= a3,推出错码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错码位置关系表
S2 S1 S0 | 000 | 001 | 010 | 100 | 011 | 101 | 110 | 111 |
错码位置 | 无错 | a0 | a1 | a2 | a3 | a4 | a5 | a6 |
答案:C C
3.码是一些码字组成的集合。一对码字之间的海明距离是_____,一个码的海明距离是所有不同码字的海明距离的_____。如果要检查出d位错,哪么码的海明距离是_____。如果信息长度为5位,要求纠正1位错,按照海明编码,需要增加的校验位是_____位。以太网中使用的校验码标准是_____。
A.码字之间不同的位数 B.两个码字之间相同的位数
C.两个码字的校验和之和 D.两个码字的校验和之差
A.平均值 B.最大值 C.最小值 D.任意值
A.d-1 B.d+1 C.2d-1 D.2d+1
A.3 B.4 C.5 D.6
A.CRC-12 B.CRC-CCITT C.CRC-16 D.CRC-32
码距是指两个码字逐位比较,其不同字符的个数就是两个码字的距离。所以一个码制的距离定义为:在这个编码制中各个码字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位码距。例如4位二进制数中16个代码的码距为1,若合法的增大码距,可以提高发现错误的能力。D个单比特错就可以把一个码字转换成另一个码字。为了检查出d个错误,需要使用海明距离为2d+1的编码。
对于信息位长度位k,监督码长度为r,则要指示一位错的n(n=k+r)个可能位置,即纠正一位错,则必须满足如下关系:2r-1≥n=k+r。故当信息位为5时,满足2r-1≥k+r=5+r,则r=4
在以太网中是使用CRC来校验数据的传输是否出错的,通常使用CRC-32生成多项式作为标准校验式,并且在以太网中,CRC不校验前同步码和帧定界符。如果不记得以太网是使用什么校验时,但是记得以太网的帧格式的最后一个域FCS为4个字节,哪么也可以知道其检验码为CRC-32。
要注意的是CRC-CCITT的表达式也是16位,但是和CRC-16是不同的校验式。其中4个多项式已成为国际标准:
CRC-12=x12+x11+x3+x2+x+1
CRC-16=x16+x15+x2+1
CRC-CCITT=x16+x12+x5+1
CRC-32= x32+x26+x23+x22+x16+x12+x11+x10+ x8+x7+x5+ x4+x2+x+1
答案:A C B B D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第2章:物理层习题讲解
解:因为S/N=30db,所以换算成比值为:S/N=10^(30/10)=10^3。带入公式C=W㏒2(1+S/N)可得C=3000*㏒2(1001)
1.设信道的码元速率为300波特,采用4相DPSK调制,则信道的数据速率为____bps。
A.300 B.600 C.800 D.1000
分析:每一个码元均采用四相差分相移键控调制(4DPSK)的方法调制,就是每个码元最多有4种不同的相位,含有的Bit信号为㏒24=2bit。所以可以得到最大的信道速率为300*2=600bps。
答案:B
##CONTINUE##
2.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复用方式是____.E1载波把32个信道按照____方式复用,在一条2.048Mb/s的高速信道上,每条话音信道的数据速率是____.
A.时分多路 B.空分多路 C.波分多路 D.频分多路
A.时分多路 B.空分多路 C.波分多路 D.频分多路
A.56Kb/s B. 64Kb/s C.128Kb/s D.512Kb/s
分析:光纤中的复用方式为:波分复用是光纤通信中的一种传输技术,他利用了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载波的特点,把光纤可能应用的波长范围划分成若干个波段,每个波段用作一个独立的通信传输一种预定波长的光信号。通常将波分复用所写为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而在E1的帧中占8bit,8*8K=64K,即一条E1中含有32个64K,每条有8K个E1的帧通过接口,即8K*256=2048Kbps。
答案: C A B
3.10个9.6Kb/s的信道按时分多路复用在一条线路上传输,如果忽略控制开销,在同步TDM情况下,复用线路的带宽应该是_____;在统计TDM情况下,假定每个子信道只有30%的时间忙,复用线路的控制开销为10%,哪么复用线路的带宽应该是_____。
A.32Kb/s B.64Kb/s C.72Kb/s D.96Kb/s
A.32Kb/s B.64Kb/s C.72Kb/s D.96Kb/s
分析:考查各种复用的计算。
时分多路复用就是把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时隙),每个用户分得一时间段,该用户只有在分配的时间段里向线路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当在分配的时间内用户没有信息要传输时,这段时间不能由其他用户使用,而保持为空闲状态。在其占用的时间段内,该用户可使用信道的全部带宽。10个9.6Kb/s的信道,合并在一起的带宽为96Kbps。
统计时分复用(STDM)主要使用于数字传输系统中。是一种改进的时分复用,其特征在于对每路信号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动态分配时隙(线路资源),只要当用户有数据要传输时才给他分配线路资源,当用户暂停发送数据时,不给他分配线路资源,线路的传输能力可以被其他用户使用。采用统计时分复用时,每个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高于平均速率,最高可达到线路总的传输能力。题中传输数据所需总带宽为10*9.6Kbps*30%=28.8Kbps,10%的控制开销,就是90%的线路带宽用于传输数据。所需线路总带宽*90%=28.8Kbps,即28.8/0.9=32Kbps,得线路总带宽=32Kbps。
答案: D A
4.画出下图中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波形图所实际传送的比特串为____,____

分析:曼彻斯特编码:
1:在间隔的中间位置从高向低跳变;
0:在间隔的中间位置从低向高跳变;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0:在间隔的起始位置有跳变;
1:在间隔的起始位置没有跳变;
在间隔的中间位置总是有跳变;
特点:需要更多的带宽,自同步,无直流成分,可以差错监测。
答案:D A
5.RS-232是DTE和DCE之间的接口标准,当作为DCE的MODEM和作为DTE的计算机相连时,按此标准需要连接的最少线数是_____。MODEM收到呼叫信号后向计算机发送的信号是____.当数据发送完毕,计算机向MODEM发送的信号是清除_____.MODEM随后向计算机发送清除_____信号作为应答。当使用RS-232通信时,通常需要使用速率匹配功能,完成该功能的协议是_____.
A.3 B.9 C.15 D.25
A.接收数据 B.载波检测 C.MODEM就绪 D.呼叫(振铃)指示
A.“DTE就绪” B.“请求发送” C.“MODEM就绪” D.“允许发送”
A.“DTE就绪” B.“请求发送” C.“MODEM就绪” D.“允许发送”
A.Telnet B.XON/XOFF C.KERMIT D.XMODEM
分析:RS-232接口是数据通信中最重要的,而且是完全遵循数据通信标准的一种接口。它的作用就是定义DTE设备(终端、计算机、文字处理机和多路复用机等)和DCE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器)之间的接口。
RS-232C标准是目前用来连接DTE与DCE设备最流行的标准接口。大多数主要的调制解调器和DTE制造商都已把其设备设计的符合RS-232C标准规格。由于EIA协会促进了其标准化工作,因此RS-232C常常简称为EIA接口。
RS-232C是数据通信设备间的实际物理层连接。RS-232C接口完成下列两项工作;提供DTE与DCE之间的物理连接;规定它的25个插脚的每个信号的含义。RS-232C包括四种特性: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1)RS-232C的电气特性
接口的电气特性用来确定该接口的电压电平和电压变化的定时关系。RS-232C标准给出一下定义:
比-3V更低的电压电平=二进制1=传号
比+3V更高的电压电平=二进制0=空号
DTE和DCE都必须用同一个电压电平表示。这些电气特性确定了利用RS-232C接口所能实现的距离和数据率。信号的传输距离在RS-232C中并没有明确标明,然而,所规定的是连接DTE设备与DCE设备的电缆允许的最大容量。
(2) RS-232C的机械特性
RS-232C接口的机械特性与DTE,DCE实际的物理连接有关。一般来说,在每一端RS-232C的机械特性规定以下几点:RS-232C是一个有25个插脚的连接器,引线都作了具体安排:这些引线在每一端都被困扎成一根带有端接插头的电缆,DTE和DCE必须各具有一个阴阳属性相反的插头,以便与该电缆相连接。如果使用的DCE或DTE具有阴阳匹配错误的插头,使用“阴阳交换器”后就能使其正确配接。
(3) RS-232C的功能特性
调制解调器将DTE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网兼容的模拟信号。调制解调器还能将电话网的模拟信号转换成DTE的数字流。DTE和DCE之间的连接必须包含数据传输引线、信号传输引线和控制引线,以及其他重要的功能,这就是RS-232C的功能特性。
当DTE和DCE需要发送数据时,它们需要一条进行这种交换的通路,这些通路在DTE和DCE中被称作“引线”,当这两根引线经过RS-232C电缆连接在一起时,整个链路被称作“电路”。
在25个插脚的RS-232C接口中,每个电路都能在连接DTE和DCE方面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下图能表示RS-232C的功能特性。这些功能被分成四大类:接地、数据、控制和定时。
XON/XOFF是一种流控制协议(通信速率匹配协议),用于数据传输速率大于1200b/s时进行通信速率匹配,方法是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以匹配双方的速率。

XMODEM是一种低速文件传输协议。KERMIT是异步通信环境中使用的一种文件传输协议,它与XMODEM的主要区别是:KERMIT一次可传送多个文件,而XMODEM一次只能传送一个文件;KERMIT在接收方以完整的信息包应答,而XMODEM以单字节应答;KERMIT提供多种错误校验技术,而XMODEM只提供一种错误校验技术。
Telnet是一种远程登录协议(虚拟终端协议)。
答案:B D B D B
6.物理层的电气特性有多种标准,其中CCITT的V.11建议中规定_____.常用的EIA RS-232接口的电气特性与CCITT的_____兼容,在这种电路中,数据“1”的接口电平规定为_____.在RS-232定义的接口线中,_____表示计算机请求发送数据,_____表示计算机准备接收数据。
A.发送器采用非平衡方式工作,接收器采用平衡方式工作
B.发送器采用平衡方式工作,接收器采用非平衡方式工作
C. 发送器和接收器都采用非平衡方式工作
D. 发送器和接收器都采用平衡方式工作
A. V.10 B. V.11 C. V.24 D.V.28
A. -3~-15V B. +3~+15V C. +5~+15V D. -5~-15V
A.DCD B.TD C.RTS D.DSR
A.CTS B.DTR C.RD D.RI
分析:涉及机械特性的标准,主要由ISO制定:如ISO 2110-数据通信-25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引脚分配。涉及电气、功能、规程特性的标准有V系列、X系列、I系列建议。
1.V系列建议:由CCITT制定,一系列以V开头的建议集,是针对电话网模拟PSTN通信设施制定的物理层标准。
2.X系列建议:由CCITT制定,一系列以X开头的建议集,是针对全数字传输线路(PDN)制定的物理层标准。
3.I系列建议:由CCITT制定,一系列以I开头的建议集,是针对N-ISDN和B-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制定的物理层标准。
DTE与DCE接口的各根导线(也称电路)的电气连接方式有非平衡方式、采用差动接受器的非平衡方式三种。
1.非平衡方式。采用分立元件技术设计的非平衡接口,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收发两个方向共用一根信号地线,信号速率<20Kb/s,传输距离<15m。由于使用共用信号地线,所以会产生比较大的串扰。CCITT V.28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EIA RS-232C标准基本与之兼容。
2.采用差动接收器的非平衡方式。这类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的非平衡接口,与前一种方式相比,发送器仍使用非平衡式,但接收器使用差动接收器。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但每个方向都使用独立的信号地线,使串信号较小。这种方式的信号传输速率可达300Kb/s,传输距离为10m(信号传输速率为300Kb/s时)~1000m(信号速率为3Kb/s时)。CCITT V.10/X.26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EIA RS-423标准与之兼容。
3.平衡方式。采用集成电路技术设计的平衡接口,使用平衡式发送器和差动式接收器,每个电路采用两根导线,构成各自完全独立的信号回路,使得串扰信号减至最小。这种方式的信号传输速率<10Mb/s,传输距离为10m(信号传输速率为10Mb/s时)~1000m(信号传输速率<100Kb/s时)。CCITT V.11/X.27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EIA RS-423标准与之兼容。
常用的接口标准是EIA RS-232,它等效于CCITT的V.24,但 V.24很少用,EIA RS-232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在RS-232C中任何一条信号线的电压均为负逻辑关系。即逻辑“1”为-5~-15V;逻辑“0”为+5~+15V。噪声容限为2V,即要求接收器能识别低至+3V的信号作为逻辑“0”,高到-3V的信号作为逻辑“1”,介于-3~+3V之间的电压无意义,低于-15V或高于+15V的电压也认为无意义,因此,实际工作时,应保证电平在(+ -)(3~15)V之间。
RS-232C常用的状态信号如下。
数据装置准备好(Data Set Ready,DSR):有效时(ON)状态表明MODEM处于可以使用的状态。
数据终端准备好(Data Terminal Ready,DSR):有效时(ON)状态表明数据终端处于可以使用的状态。
这两个信号有时连到电源上,一加电就立即有效。这两个设备状态信号有效,只表示设备本身可用,并不说明通信链路可以开始进行通信了,能否开始进行通信要由下面的控制信号决定。
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用来表示DTE请求DCE发送数据,即当终端要发送数据时,使该信号有效(ON状态),向MODEM请求发送。它用来控制MODEM是否要进入发送状态。
允许发送(Clear To Send,CTS):用来表示DCE准备好接收DTE发来的数据,是对请求发送信号RTS的响应信号。当MODEM已准备好接收终端传来的数据,并向前发送时,使该信号有效,通知终端开始沿发送数据线TxD发送数据。
答案:B C A C B
Tuesday, August 5, 2008
治愈系
生活在这样一个匆忙的时代里,连笑话都失去了盐味。那些闪闪发亮的,有沉重分量的,需要想象才能补全轮廓的,已经掉落出时代之外,这里没有它们的空间。如果说还有所谓个人价值的话,大概也只能做个治愈系的魔法师。每个人为每个人,最多也就做到如此而已。
熊木杏里:风の记忆
蓝色的地球在我的心里
捧起了夜空中的满月
大地的鲜花在我的心里
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与人邂逅
总会伴随分别的海上晚风
乘着风越过海洋
你成了我追逐的宝岛
小小的梦想
就像成群鱼儿
横穿过整个季节
(期待)与你共创奇迹
飞鸟在朝霞中飞过
汽船开启的鸣笛声
也象要追逐黎明的脚步
荡漾着漂向周围
和你一起有过的短暂记忆
不知何时冲破记忆的闸门涌上前来
在微风中闭上眼睛
你成了我追寻的宝岛
点缀着梦想
象随波飘摇的珊瑚
在不断感受的季节里
继续明天的旅程
Monday, August 4, 2008
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习题讲解
要传送X(bit)的报文,从源站到目的站之间共有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速率为B(bps),电路交换中,建立链路的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的首部长度为H(bit)数据部分为P(bit)。在各个节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忽略不计。
解:先计算分组交换,每个分组从一个节点经过一段链路传输到另一个节点所需要的时间为:发送时间+链路传播延时+处理时间由于此处忽略了排队,等待这些处理延时。所以时间为:(P+H)/B+D
再考虑整个报文分组传输的情况:
##CONTINUE##
Xbit的报文,经过分组之后变成了X/P个报文。这些报文在K段链路上传输的情况可以简单的类比成下面的例子:一个由X/P辆卡车组成的车队,要经过一条由K条桥梁组成的道路,由于强梁的在中限制,每条桥每次只能过一辆卡车,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很简单,让这些车辆鱼贯而行即可。也就是第一辆车过第一条桥时,其他车辆准备。当第一辆车过完第一条桥后,立即过第二条桥,与此同时,第二辆卡车应该立即过第一条桥,以此类推。所以总的时间是当第一辆车经过K条桥之后,还有剩下的(X/P)-1辆车没过来,但是没经过一个过桥的时间,就会到达一辆新车。所以总的时间就是第一辆车到达之后,再等待(X/P)-1个过桥时间即可。
故分组交换的时间为:((P+H)/B+D)*K+((X/P)-1)* ((P+H)/B+D)
化简得:((P+H)/B+D)*(K-1+X/P)
而电路交换则简单,所有的数据倒是再事先建立好链路之后,将所有的数据在这一条链路上传送,所以其需要的总是时间为:建立交换的时间+所有数据的发送时间+K段链路的传播时间:S+X/B+K*D
2.在ISO OSI/RM中,_____实现数据压缩功能。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会话层 D.网络层
分析:典型的OSI参考模型的了解的概念题。必须要记住各个层次的主要功能
答案:B
3.在OSI参考模型中,上层协议实体与下层协议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叫做服务访问点(SAP)。在Internet中,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_____。
A.MAC地址 B.LLC 地址 C.IP地址 D.端口号
分析:两个相邻层间的信息交换,实际上是由两层间的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互相作用的。这里,(N)实体是N层中一个活动的元素,可以是软实体(如一个进程),也可以是硬实体(如只能输入输出芯片)。接口以一个或多个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的形式存在,并通过访问服务点来实现其功能。SAP位于N层和N+1层的逻辑交界面上,是N层实体向(N+1)层实体提供服务的地方,或者说是(N+1)层实体请求N层服务的地方。每个SAP有一个唯一的标识表明它的地址,如在物理层的SAP地址可以是异步通信口的地址。
MAC地址是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网卡地址。LLC地址是逻辑链路层的SAP,注意局域网中的寻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MAC地址找到网络中的某一个站,第二步是用LLC地址信息找到该站中的某个SAP。端口号是传输层上的SAP即TSAP。网络层的服务服务点就是网络地址在Internet中就是IP地址。
答案:C
4.在OSI参考模型中,实现端到端的应答、分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的协议层是_____。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会话层
分析:同2。
答案:C
Sunday, August 3, 2008
第31章:思考
1.以太网技术与其他相关的IEEE标准有什么不同?
以太网技术是IEEE标准的一种。
以太网 10Mb/s 802.3
快速以太网 100Mb/s 802.3u
千兆以太网 1000Mb/s 802.3z
2.在共享以太网上应用交换式以太网有什么优点?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每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减少了冲突,优化网络。
3.将端口设置为全双工模式的命令是什么?
在端口模式下 (config-if)duplex full 同样有half、auto
设置速度的命令(config-if)speed 10、100、auto
##CONTINUE##
4.5类100BaseTX电缆的最低连接距离是多少?
100m
5.一个基于CLI的交换机被配置成100Mb/s的全双工模式,但是链路不能建立,请问用什么命令可以检查和纠正问题?
基于CLI的交换机 检查用 show port 查看状态
纠正用 set port 更改参数
基于IOS的交换机查看端口状态用 show interface
6.在基于IOS的交换机上使用哪一个命令可以设置启用模式密码?同样的,对于CLI的交换机呢?
基于IOS的交换机(config)enable password *** enable->config 的密码
设置登陆密码要在线路模式下(config-line)password ***
For example:
>en
#Conf t
(config)#line vty 0 4 (虚拟端口)
(config-line)#password ***
基于CLI的交换机(enable)set enablepass ***
7.GBIC的作用是什么?
Gigabyte Interface Card 千兆接口卡
8.在允许对交换机进行telnet访问之前,先要对交换机进行哪些配置?
#conf t
(config)#interface vlan 1
(config-if)#ip address 172.18.1.18 255.255.255.0
(config-if)#exit
若是vlan2
(config)#vlan 2
(config-vlan)#exit
(config)#interface vlan 2
(config-if)#ip address 172.18.1.19 255.255.255.0
(config-if)#end
#conf t
(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config-if)#end
#conf t
(config)#line vty 0 4
(config-line)#password ***
(config-line)#exit
(config)#enable password ***
(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72.18.1.254
首先配管理vlan的ip ;其次配vty的口令
9.使用哪个交换机命令可以防线网络上附近交换机的IP?
#show cdp neighbors [detail]
10.分配给一个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的速度有哪些?
10 100 auto
通过如下命令可以查看:
#conf t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config-if)#speed ?
11.交换机集群的作用是什么?集群式交换机彼此间能共享交换负载吗?
交换机集群能把多大16台交换机在逻辑上组织在一起。在选择和配置好一台命令交换机之后,可以通过命令交换机发现其他的交换机,并把他们添加到这个集群中来。整个交换机集群是通过一个WEB的接口或CLI接口来监控管理。
堆叠式的才能共享交换负载。
>en
#conf t
(config)#cluster enable testcluster 把现有的交换机配置成命令交换机